略谈产品设计的心理学

做产品,最重要的是揣摩目标群体的心理,结合自己的目的,设计制作出用户摄人心魄的东西,所谓看什么人下什么菜。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份思维导图。

在中国古籍《鬼谷子》的《权篇》中,有这样出彩的一段,生动揭示了与各色人打交道的关键之道。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很多年前的夜晚读到这段文字,让我不禁佩服中国古人的聪明和简要,一语中的。

好了,回归到互联网产品领域,让我们看看心理学的应用。

一:最大限度的利用人性的弱点

做过销售的人都知道,促成购买(成交)的不二法宝就是:让对方有利可图! 这同样适合于产品,利用人性的弱点——贪婪,作为诉求,可以很快的达到目的,贪图小便宜几乎是所有人的特性。

下面是一则革命纸条,堪称史上最成功的广告。

二:突出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见下图)原型,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诉求。

直白说,让用户达到炫耀的目的,无怪乎在多人游戏中特别明显,那么多人原意花大钱买虚拟的装备和道具,举个例子,本人曾经在某知名游戏中遇到一玩家,话费4.5万余元买了一匹骏马——这个价格其实也可以在现实中买匹马了。

当然炫耀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人生的自我实现,这是个哲学问题。

三:亘古不变的从众效应

还记得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后,中国民众疯抢食盐的场景吗?从众效应,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传媒的快捷和多元化,从众效应有了新的含义和特色。

请阅读略谈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

本文有2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