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博物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个书名虽然很俗气,但书的内容却是难得的生动有趣,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案例揭示了经济现象的原理和本质。 于是我联想到在互联网领域,严格的说在产品设计领域,那些若隐若现的经济学现象。
-
-
- 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产品最优化
-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商业化的公司,都是要以最终的盈利为目的的。而公司旗下产品的价值,也肯定是创造收益。在创收的问题上,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的看法不一样,老板的看法和经理的看法不一样,经理的看法和员工的看法不一样,就好比京东商城的用户希望618活动满200减100不坑爹,其老总刘强东希望销售300亿不带忽悠,其图书部门希望百货部门的返券别出bug能买书。所在的情况和理解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所以苛求达成一致是不现实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利益最大化。
《牛奶可乐经济学》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一家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
-
-
- 创收渠道多元化
-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西部淘金狂潮中,有个叫迈克的年轻人也去采矿,希望暴富发财,但是很遗憾,他的运气很差,当他回头丧气想返回时,发现大部分矿工都需要度过宽阔危险的冰河,于是做过水手的他边买船做起了摆渡生意,过河人需要食物和补给,他就在路边开杂货店,需要休息,他就在路边开旅馆。他的事业迅速在小镇扩张。有一天,镇上有一家酒吧侍者不友好的对待客人,迈克看到,边立马站在生气的客人一边,声讨这家酒吧,并推荐大家到另外一家,人们听从了它的建议,对他的热情表示感谢————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两家酒吧都是迈克的。
说起互联网的创收渠道,我们一般会联系到广告(针对资讯类)、付费会员(针对社交媒体、虚拟游戏、垂直行业、咨询服务等)、订单(泛电子商务类网站)、参与度(O2O线上到线下如团购)等指标,其实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多种盈亏的方式。
-
-
- 巧妙的免费策略
-
关于免费,组可以写几本书讨论了。(事实上,也确实有这样的书,如),
有一点是毋容置疑的,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其实并不免费。
在IT产品领域,因为大部分产品是虚拟的服务性质的,所以更要讲究策略,所谓策略,其实是合理的配置。
酒吧里清水收费,一杯大概10元,但是花生米却免费?按说花生米比水应该贵的,其实,这是商家为了促销酒水而使出的策略,因为,客人吃越多的花生米,就越买酒喝,但是如果来喝水,却不利于酒水的销售。
-
-
- 时间沉没+机会成本
- 定价的技巧
-
请阅读略谈产品设计中的心理学
本文有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