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流行文化如畅销图书热门影视,我一直有点后知后觉,即某段时间大家很关注的,我姑妄听之,当喧嚣过后,再去根据评论好坏做论断和品赏(感谢豆瓣)。这种方式在很多人看来太out(过气),但我却乐此不彼。一方面,大浪淘沙,好的作品经得起考验,差的却很难长久。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穷人,这种方式比较省钱,根据经济学原理,一件新上市的东西肯定标价很高。
我这种方法使用于很多在其时很流行的电影和畅销书,在一年半载之后初看,发现大部分水准都是相当一般,甚至差强人意,但是对方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这种例子很多,比如《黄金大劫案》,比如《遇见未知的自己》。由此可以炒作的重要性。
言归正传,最近(2012年)低价淘来了一本韩寒的杂文集《青春》(2011年出版),想起去年购入的《独唱团》(2010年出版),以及很多年前买的盗版《三重门》,当抽出时间阅读的时候,我麻木的思绪被打动了——感谢韩寒,你是一个例外,我得说,你的作品,在当下的中国文坛,堪称经典。
当然我这篇文章并不是歌颂什么,韩寒的人气之盛,不差咱一个。举个例子,在微博中,当我关注某个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会提示对方也关注了韩寒,不论对方是寂寂无名如我这样的草根还是网络明星商界大佬如京东哥。与此同时韩寒的争议和质疑也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如同戴眼镜的赛车手鲜见一样,韩寒的作品,充满个性,但是与赛车的疾速不同,韩寒的作品,润心细无声,充满对当局无能腐败的辛辣讽刺,对小人物的关怀,他的文笔称不上优美,但是却很质朴。
在《青春》里,他白描了一些身边的小人物,大部分是打工者,即便是不大留心观察的人,也会发现,这些人物,就在我们身边,或者说,都是自己的影子。这便是当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现实,而绝不是《奋斗》《蜗居》这样的垃圾影视作品和举不胜举的励志书籍所表述的乐观和扯谈。
韩寒是愤青吗?这要看你怎么定义“愤青”,如果指那些反美仇日的群体,他不是。如果指针砭时弊的批评者,他堪当楷模。
一个优秀的公民意见领袖,应该是为民立言的,而不是为某个集团歌功颂德者,或者为一己之利去哗众取宠,也不是那些信誓旦旦的犬儒主义者,从这一点讲,方舟子打假韩寒显然用错了地方,可以休矣。
且摘录《青春》中於我心有戚戚焉的话:
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机灵,勤奋,困苦,无望,想活得更好,活得更不好,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盼真爱,却已婚,恨特权,又敬畏,怨体制,但想做公务员,要买房房价涨,要买车油价涨,吃饱了勇敢,饿着了懦弱,遵纪守法,但眼看着胡作非为的一个个发家,想胡作非为,上路一半摩托车又被扣了。身边能听说的非投胎类混的很好的,似乎都不带有正面激励色彩。然后一晃眼,孩子该交择校费了。
本文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