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纪事——春蚕篇

匆匆回乡,瞥向车窗外,只见金黄色的麦浪,大块小片铺在乡村的田野上,路边是随风飘舞的野草小花,随遇而安的灌木丛,以及争先恐后的小树,这是中原农村的寻常景象,却也绝不重复,自然之美,沁人心脾。

耳畔又听到”光棍做春”(学名四声杜鹃鸟)清脆的叫声时,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20年前的童年时代,脑海里随之浮现出下面的场景:几个瘦小精悍的乡村少年,挎个荆条篮子,手拿着镰刀,悠然的走在田野和沟壑间,给家里的牛割草,这是除了功课、农活之外难得的休闲时光,虽然割草的任务繁重,但是却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尽情去玩,跟大自然中花草虫鸟亲密接触。去探索,发现,收获,成长。

我的童年,以及我们兄弟姐妹,还有我所知道的中原农村的孩子们,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里有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可以很好的诠释:80后河南农村娃们的童年记忆。那时候,生活清贫,物质欠缺,知识匮乏,大人们都疲于生计,孩子们就像野草一样慢慢成长。关于我自己,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却很喜欢折腾,所以每次的《我的理想》作文课,都为自己套上科学家的光环。除了能娴熟的制造弹弓、弓箭、桐籽炮、我还造过火药枪、木板四轮车。

有一年春天,不知道班上那个孩子搞来了几粒褐色的小卵,芝麻大小散落在一张纸片上,放在文具盒里,过几天,竟然生出了一些小虫子,铺上几片桑树叶子,它们便在上面傻乎乎的点头晃脑,顺着边缘缕缕啃起来,接下来的一季,我们便见识了这小虫神奇的生命历程,这便是春蚕。

于是我便惦念着自己也能够养蚕。第二年春上,约莫农历三月半左右,我听二哥(同一个祖爷爷)说他外婆家有蚕种,刚好我姑家也是哪个村的,于是我便缠着他说搞点来养着玩玩,二哥也有此意,我们便趁个星期天,兴高采烈的去串亲戚了。返回的时候,二哥交给我一个手掌大小的玻璃药瓶,说里面有很多蚕,他特意拿了很多,然而透过褐色的瓶子,我却只看到几片树叶。

回到家,我慌忙找来纸箱,小心翼翼的把发蔫的叶子倒出来,只见上面蠕动着灰黑色的小虫子,跟小蚂蚁差不多大,一个小瓶子,竟然多达成百上千只呢。于是整个晚春初夏,我便又多了一项任务,照料蚕儿,给它们采桑叶。

桑叶是蚕唯一的食物来源,这种树叶我尝过,味道很平,不涩,水分充足,怪不得蚕儿喜欢。要桑叶,就需要找到桑树,然而桑与丧同音,我们这儿没有人待见植这些树,所以就要去找那种低矮零散的野生桑树,这种树一般在地头沟畔,有些年月了,杂乱的长着。幸运的是,我的割草经历自然对这些熟悉不过,脑海里有张清晰的秘密的桑树地图,一般放学后便定点采集,同时还要在附近堆些野草,保护这些树不被农民刨除。足量的桑叶对蚕的成长很重要,不能让它们断顿,饿着便会成长缓慢,然而遗憾的是桑树就那么几株,采来的桑叶也非常有限,我的蚕儿并不肥硕,可以说吃饱的时候很少。有时候,可以从桑树上面收获一些桑葚,这些野果子的味道很鲜美,是工作外的额外回报。——有一年我在北京颐和园里遇到粗壮高大的桑树,采摘红得发紫的桑葚,桑叶更是绿油油的又大又稠,便替我的春蚕羡慕这里——如果当年皇帝家也养蚕的话。

说起来,蚕和毛毛虫是近亲,毛毛虫即蝴蝶的幼虫,我见过很多种,多以破坏果树啃食庄稼苗为业,招摇鲁莽,爬起来耀武扬威,颜色鲜艳,样子可怕,甚至还有毒,人都见而远之,毛虫聚集太多的还要打药除掉这些害虫,有一年我家的红果树就遭了殃,被一群黑红相间的大毛毛虫将树叶啃食殆尽。蚕儿却不然,是一种很温顺的小虫,同类之间没有争斗,与人亲近,抓到手里也不慌张挣扎,就是它们的吃法,也很优雅,爬在叶片上,不紧不慢的用嘴部的钳子一条条的咀嚼,那种悠然从容的样子,煞是可爱,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听到它们咀嚼的沙沙声。

蚕宝宝需要温和安静的室内环境,因此蚕房便是重中之重,我们经常蹑手蹑脚的出入,怕的就是惊到它们。幼蚕的生命很脆弱,不知什么原因便会吐水和纳差,生病,变僵,死掉,扔到外面,小鸡便争先抢夺。然而存活下来的蚕儿变得更加强壮。经过几次蜕皮,蚕宝宝慢慢长大,小的纸箱已经容不下它们了,这时候就要分开养,放在大大的荆条竹篮或框里,这期间的护理很重要,要经常清理蚕沙(粪便),透气并防止调皮的爬出去走丢了。同时需要提防敌人的入侵,比如蜘蛛、老鼠、蝎子等。

当蚕儿经过几次脱皮,长成小拇指大小,通体圆润,变得白色透明后,它便不再吃食,要上山结茧了,来不及道别,每条蚕都爬到框子里放的麦秸或树枝高处,用嘴吐丝把自己包裹起来,透过看它摆头织网,由朦胧最后慢慢不见,留下无数挂在枝上的茧,再无声息。有点哀伤,一切似乎结束了,蚕在里面由虫变成蛹,大部分的生命的确到此为止。——留几个大的蚕茧做种,剩下的都要被煮了处理,再晚就不行了。没人知道这种生命最后的挣扎,那种煮熟的蚕茧味道很香,我们却不忍拨开了吃,因为蚕茧可以卖钱。

蚕茧,即丝绸的来源,呈立体椭圆型,尺寸比鹌鹑蛋大些,密织坚韧,颜色很好看,有白的,有黄色,摸起来光滑,摇起来咣咣响。

当这些留下来的蚕茧被咬破后,再见到的是蛾子,样子很普通,没有蝴蝶好看,有翅膀却不能高飞,它们在原地爬来爬去,只为交配,完成生产下一代的使命,产下受精卵后,便死去了,身体变得轻飘飘的,但是新的生命被留下了——那些粘在纸片上的蚕卵,会在下一个春天,破茧而出,开始新的生命历程。

这就是春蚕的一生,默默的成长和奉献自己。行文至此,想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语文》教科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89版),有一篇文章叫《春蚕》,讲述了养蚕的情形,以母亲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辛苦地养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情趣。在网上搜索:因其反映的生活离现时代较远,当今学生不甚喜欢,最新的义教课标小学课本不再选用此文。——这的确是事实,现在的孩子,沉迷在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里,恐怕是很难接触和饲养花鸟虫兽了。

然而我却经常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以及温顺可人的春蚕宝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