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遐想

最近在读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任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这套洋洋洒洒的“小说”(其实是纪实文学),信息量巨大,名字晦涩,内容庞杂,甚至没有太多连贯性和叙事逻辑,但是并不妨碍认真的阅读和思考。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的身份,他是一名苏军军官,因在一封信中的不当用辞而获罪,成为了“古拉格群岛”(代指苏联的政治犯劳改营)的一员,“有幸”体验并接触了这项“天才”的制度和被控制在下面的“家兔”们(囚犯),从而开始笔耕不辍,去揭示了这场绵延近半个世纪(1918-1956年)的闹剧和悲剧。作为一名独立思考者,作者一直坚守着底线,即便被驱逐,都明确的反对独裁专制,流亡资本主义阵营,却也对西方的物质消费价值观投以冷眼,搞得标榜民主自由的美国友人很尴尬,苏联解体后,他回国,著作从禁书到畅销书,然后抛给当政者的,不是感恩戴德,却是对治国无能的批判。可谓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实际上,想要利用一个洞察世事的明白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本人,俨然已经超脱了意识形态和历史的限定,“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诺贝尔文学奖评语),而《古拉格群岛》更是十年磨一剑,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叙述、剖析,鞭挞那个极权制度下的罪恶、麻木、残忍。这本书的开篇写到: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储君,要叙述此事他们以为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到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句话,为什么?因为在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的认知范围里,苏联极权迫害的代表不就是”红军大清洗“,”乌克兰饥荒“,“卡廷惨案”这些典型代表事件吗?然而作者却冷峻的指出:不是这样子的,1936-1938年的肃反运动,只是因为有大量的党政军要人受迫害,而他们拥有足够的能量为自己发声,诉苦和辩白。而对那些已经被肉体消灭了,没有话语权或者干脆遗忘的人们,组成了这条绵延不绝,丰溢不涸的“下水道水流”,作者能够跳出自己和圈子的“狱中杂忆”,来审视、覆盖整个民族的苦难,以求告慰逝者,启迪后人,无怪乎被称之为俄罗斯的良心。
这本书有若干带着黑色幽默,现在看来荒诞,当时却郑重其事,并且中国人并不陌生的场景:
其一:有铁路工程师建议加长车皮以增加运力,被冠以破坏交通治罪,然后有人重复做了同样的事情,却被宣传是对技术的改良和国家的贡献,真是说你错你就错对了也错,说你对你就对不对也对。
其二:开大会,向斯大林同志致敬,全体起立鼓掌欢呼,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竟然没人停下,有人实在撑不住昏倒也不惜,直到有个厂长在十一分钟的时候停下,然后他就被捕了,鼓掌第一个停下,这是他的罪名。
其三:有人关掉了家中的领袖广播,被邻居告密,对领袖不敬,被捕。
其四: 抓人是有指标的,有人去向警察咨询如何照顾父母被捕没人照顾的婴儿,刚好指标不够,抓了充数。
其五:有个人不小心弄坏一轴缝衣线,被捕,理由是:破坏几厘米的缝纫材料。——因为写上一轴线实在太说不过了。

其六:一旦俘虏,就是叛徒。
诚然,苏联红色帝国已经渐行渐远,消失在历史的车痕中,但是我们确实应该引以为戒,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打断自己的节奏,跳出来,去探寻我们的一段历史,更具体的说,就是1959-1961年的大饥荒记载和稍早之前的反右斗争,那个疯狂的年代,值得我们反思,也值得警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