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忆我和书的故事

最近各大电商在打价格战,图书方面的促销活动尤其给力。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自然不肯错过,合计下来,整个6月份,在4家主流B2C网站(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竟然买了81本书.

需要说明的是,我买书一般都经过精挑细选(主要是参考豆瓣和各大B2C网站中的书评,以及在比价网站通过ISBN查询价格最便宜的)。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更没有装点门面和显摆炫耀之意,恰恰相反,我认为阅读会让人变得更加谦逊和低调,摆在书架上的书,一有空,我都会尽可能抽出来翻阅下。

很多人对我买书、藏书和读书表示奇怪:“你买这么多书干嘛呀?”“网络和电子书这么发达,还买书干嘛?”“实话说读书有啥用?没有书呆子会来事儿”——对于这样的提问,我只能一笑置之,其实对于一个爱书之人,这不需要什么理由。至于我和书的一些陈年故事,实在是说来话长了。

      • 小时候在农村,书籍极其匮乏。有一年暑假,我和弟弟中午头溜出去玩,无意中发现位于集体电表房竟然与小学校的图书室相通,于是我们便翻墙扒梁近了这件密室,发现几柜子的书,那种惊诧和兴奋带来的幸福感,足以在俺村排名第一。于是我们便私自借了很多书,主要是《儿童文学》《少年科技》《故事会》等,这些书为我们兄弟姐妹开启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 有一年过年,我跟同龄的堂叔国宾去串亲戚,我们各自得了2块钱压岁钱,在我的捣鼓下,我们到街上买了2本漫画书,分别是《孙悟空找妈妈》和《孙悟空大战奥特曼》,书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也绝对劲爆——不过国宾叔对此很郁闷,他对书实在不感兴趣,本来想买玩具枪打鸟的——这也说明我的劝说能力不容小觑。
      • 1998年夏我到洛阳干建筑队,中午休息间隙,我都会迈步到卖书的小摊前站上一会儿,注意是围观——卖书的显然不大欢迎一个工地里出来的农民工。我口袋里实在也没一分钱,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哪些花花绿绿书籍封皮看得津津有味。
      • 在我高中的时候,有个卖盗版书的家伙贿赂了学校领导,每周定期在学校食堂边摆摊,他的到了击退了平淡无奇的学习和生活,成了我的节日,不过却可怜了我的胃——我会把牙缝里的伙食费挤出来买书,有一本《中国新诗鉴赏辞典》我保留到现在,在扉页上,当年的我写到:除了那熟悉的(诗人)名字和美妙的诗篇,再也没有别的东西能吸引住我啦。
      • 在郑州求学期间,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古玩城和购书中心,到古玩城主要是买低价书和杂志,购书中心主要是看一些新的热门的图书。——为省两元公交,我曾经步行从学校走到古玩城(大概有30多里),买了20多元的书回来。
      • 上大学时,我得到了一份在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工作,这为我读书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添加,期间囫囵吞枣看了很多书,哲学和史政类的居多(因为负责社科图书),读书让我这个偏执的乡下穷孩子远离同学交际和恋爱,不过变得更加从容和有斗志,有书相伴,何惧孤寂!——话说回来,好读书不求甚解也不是什么好习惯,当年的很多书我都忘了,在此批评一下自己。
      •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过的很清贫,不过买专业书籍却很舍得花钱,我记得有本多媒体开发(director)的书籍花了我50多元,我当时的工作也不过七八百元。
      • 那年在宁波,下班后我都会踱步到商场的顶层书店看会儿书,红男绿女和富贵人们在我楼下惬意的消费,——但这并不影响我读书的美丽心情。我只买过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下雪的夜里静静的品味,这种心情以后鲜有。
      • 在上海的几年,我也喜欢去书店,读书塑造了我思辨的性格和综合的知识体系。
      • 有一年去扬州,无意瞥见路边的古籍书店,于是踱步进取,竟然发现了一本中国民历,上面有古版的《颜氏家训》——这本书我曾经见过很喜爱但囊中羞涩,没想到却在此邂逅,只要十元。
      • 在沪上,我更喜欢的是在网上选好书,期待的能送到,然后在晚上坐在被窝里认真的读起来,尤其是哪些散发着智慧和跳跃性思维的古典文字。
      • 现在不怎么去书店,阅读很多是在网上进行,有时候觉得非常有必要买的书(主要是古汉语方面的)才会在网上购入,保证了时间和精力的高效利用。

瞧,这就是我的阅读故事,我为什么爱书?不为什么,就是因为书在哪里

新媒体的冲击下,书籍的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大可不必担忧,我秉信一个简单的信念,开卷有益

奉上一段很好的视频,84届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神奇飞书》:

本文有一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