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术兼读大前研一杂记

《菊与刀》中对日本民族性格的论述,诸如重秩序等级、傲慢冷酷、勤奋务实、奸诈狡猾… 观察日本的众多商业大腕,松下幸自助还是稻盛和夫,的确很契合。至少在他们的著作中,也能够寻到蛛丝马迹。

然而被奉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却是个异类。

关于大前研一,之前对他的了解很有限,记得看过一段马英九介绍自己官邸的视频,小马哥特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重点推荐,就是大前研一的《看不见的新大陆》——但是这本书口味以西方的精英观点外加傲慢的自由主义为主,大陆自然没有。所以也就没怎么关注,事实上,日本的所谓管理大师很多,另外“战略”这些事情,离一个普通公民似乎很遥远。

最近在图书馆无意借来一本书《思考的技术》,发现通俗易懂,便饶有兴趣的读起来。这本几年前出版的书中,提到了5年后的变化,作者断定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大行其道,中国崛起等,堪称新时代的《推背图》。作为外行入门的资深麦肯锡咨询师,能够从纷沓繁杂的信息和事件中寻出规律和变数,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和政府视他为智库(预言家)的理由吧。

“我首先是一个世界公民”,这是大前研一很多演讲的开场白,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不单是他的阅历,还有他的思想。即提炼当代日本经营成功之道,再糅合西方先进的公司理念。

客观的说,大前研一也算是中国人民的知音了,2002年出版的《中国的影响》(China Impact),他以对华偏见人士看来“大言不惭”的言论,表述中国的“区域性国家”观念,同时说中国的商业发展对世界的促进,以及“中国不具备威胁性”。——这些话现在看来完全废话,然而10年前,中国刚加入世贸,外资疑心重重,能够为中国立言,并影响带动企业和资本抛弃固执己见(中国顾客论),也算是做出了一份贡献。

有几点很有意思,启迪了我古板的思想:

1:中国“区域性国家”论,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好像所有的地方都一样,听从上面的安排,整齐划一,和谐稳定。然而这这是表象,实际上,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非常大,他举了一个例子:在中国访问时,某地方市长用稀松平常的态度告诉他:“大前先生,请你在这个地方,用你的方法自由改造。”。然而换做是日本的市长,绝对没有说出这话的权力。——联想到现在城市建设所谓国际化视野,引进大师理念,这种情况完全会发生的。所以我想:现在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是太小,而是太多太大,很多情况就会失控,比如卖地倒官。

2:日本的房地产启示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低迷,民众盲目相信政府和开发商的蛊惑,大量贷款买房,岂不知:政府和房地产、银行串通一气,只是在欺骗国民,刺激人们借钱高价买房,目的只是为了拉动经济和中饱私囊。然而,经济低迷,收入跑不过房贷,泡沫破碎后(盛极而衰,土地降价带来房产降温),无知的人们还会发生反对降价的抗争。而政治家、房产商、分析师、评论家还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大前研一骂道:把圈地国民当做刺激经济的工具,实在是一种令人难以苟同的而略行径。——当下的中国何尝不是如此?

3:商业和产品背后的人性观察,所谓的自动补货冰箱、自动加热洗浴,根本就不靠谱,因为这些违背人性的。前者而言,家庭主妇是采购冰箱事物的主角,但是她们购物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要求很多,如果把她们当做机器就错了。而后者,谁会确定准点到家洗澡呢?所以这对电商也有很多启示。

4:发达国家是苹果,发展中国家是安卓。这是我自己想到的,其实不难理解,虽然技术壁垒因为互联网和专业化扁平的趋势慢慢打破,然而每个地方的生态系统是不同的,所以用安卓的规格开发苹果,或者用苹果的标准要求安卓,都是不现实的,也是注定困难重重的。可以这么说:美国是苹果,中国是安卓。大公司是苹果,草根和创业者是安卓。

当然,关键在于:彻底实践假设、验证与实验这三项解决问题的“know-how”,那么不管看到任何事物,就可以预见其未来。

一个继承卓越品质的人足够厉害,然而跳出常规,勤于思考,切实行动的人更是强悍。

在2013年岁首写下这段文字,希望更多的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