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产品的本质——读《亨利福特自传》笔记

清明节,无事此静坐,蜗在住处读《超级产品的本质——亨利福特自传》,一天读完约20万字的书,也是近年来的一个记录,这种阅读好书的乐趣,恰是听一个睿智的老人娓娓叙述,受益匪浅,大呼过瘾。

福特是我比较敬仰的一位商业楷模,他卓越的开拓精神、管理之道、经营理念无需赘述。几年前曾读过关于福特汽车的书,对创始人自我奋斗开创平民汽车(福特T型车)的故事印象深刻,如今读这本自传,又对福特的企业发展和商业智慧有了更深、更系统的了解,真可谓常读常新。

这本书,其实源自福特撰写的《我的生活与工作》,书商借“产品”和“乔布斯”的概念,号称商业思想文科,有哗众取宠赚钱的目的,书中有些翻译错误和不通顺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并且福特的成就,也并需要别人抬举,举个例子:
福特去世的时候,作为对他贡献的致敬,所有美国汽车工厂停工默哀一分钟。乔布斯显然没有这样的殊荣。

下面是边读边作的笔记,我相信这些做人做事的智慧值得分享和回顾。

引言:真正重要的是产品

动力、机器、金钱、商品,都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只有当它们让人们更自由便捷的生活时,才有价值,打个比方,我从不将承载着我姓氏的福特车仅仅看做机器而已。

工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要认识到: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换来财富与幸福。人类之恶端,大多数产生于对这一自然准则的逃避。而对于这一准则,除了完全遵守,我并无更好的建议。

面向终端消费者,简约好用,这正是乔布斯的苹果遵守的准则。
商业的功能在于为消费生产,而非为暴利或投机。为消费生产,意味着物美价廉——产品服务的是大众而不仅仅是生产者。
我致力于生产制造更为简化的产品。

真正的简易意味着提供更好的服务,用起来也更方便。
去掉产品多余的部分,通过简化必需的部分,我们便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一逻辑再简单不过,但奇怪的是,通常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先千方百计的降低生产成本,而非先简化产品。

福特的服务原则概况起来如下:
1) 不惧怕失败,不囿于过去
2) 对竞争泰然处之
3) 服务先于获利
4) 生产并不意味着低买高卖。

第一章:超级产品的诞生:一生只完善一个好的理念
福特回顾了自己发明创造的历程,实际是“观察——规划——实践”的曲线。
福特本人并非蒸汽机、内燃机、汽车装置的发明人,但是他通过不断的观察,结合自己的经历(在农场干活和西屋电气做机械师),并进行系统的规划,然后有效的实验,最终为大规模制造汽车打下了基础。
这个“观察——规划——实践”的曲线,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往往忽略,不去思索和分析,就上门,往往以失败告终。当然一直观察和规划,而不付诸行动,也就没什么成功可言了。
几乎所有这些设计,都是提前计划好的,我的工作方式想来如此,在着手制造前,我会将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好。否则,在工作过程中因为不断改变而浪费时间,成品也失去一致性。

第二章:超级产品的打磨:产品应致力于真正的服务
在没有需求的时候创造需求并引领大众,这是诸多成功产品的特性。比如苹果手机、Facebook。
对于汽车,没有市场需求——对于新兴事物,本来就没有需求一说。
另外,福特在客户服务体系上,也有领先和过人之处,书中提到,有一年汽车销售业绩好,获利颇丰,福特认为是定价过高,甚至返还每位购车客户50美金。
生意成交,并不意味着厂商与顾客就此分道扬镳,相反,他与顾客的关心至此才刚刚建立。

第三章:进入市场,瞄准95%的需求
以客户为中心的调研,伴随在公司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另外福特提到公司的发展过程中竞争对手的打压事件——汽车生产商协会借助多年前的一纸未被付诸实践的发明专利(即汽车原型),恐吓福特和他的消费者。
但是福特成功的利用媒体(在全美主要报纸刊登4页声明)和消费者(跟消费者站在一道,出具担保书),把这个事件化解掉,福特说道:
实际上,这场官司可能倒给福特汽车公司做了最好的宣传。
国内那些动不动就挟持用户的恶意竞争来说,这是很值得参考的。

第四章:T型车:高利润的超级产品
打造T型车这款龙头产品,对于福特公司甚至汽车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50%以上)。然而回顾T型车的从无到有历程,实际上也并无太多新意,这只是通过踏实工作,不断优化,付诸专注,而后才水到渠成的产物。
T型车的成功,是无容置疑的。它没有失败的理由,因为它的设计制造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它承载了我所赋予一辆汽车的所有功能,连材料用的都是我当时能弄的最新材料。

第五章:发明全世界第一条流水线,使高利润成为可能
流水化作业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显而易见,它使高度标准化、高度分工成为可能。这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这种理念背后借鉴的分别是屠宰场的调运车和兵工厂的标准件。最广泛大众的智慧才是经典的。福特不止一次的提出了对专家的蔑视:
我们的工作人员中没有谁是”专家”,很遗憾,一旦一个人自认为是专家,我们就辞了他,因为一个人如果真正了解他的工作,就绝不会认为自己是专家。一个了解自己工作的人,明白比起已完成的,还有太多工作尚未完成。
第六章:生产率是生产管理的最好工具
福特在这一章中分享了自己的管理实践和经验,绝不姑息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公正,因为劳工骚乱大多源自基层管理人员的行权不公正,为此,采用了如下方法:
1)不设头衔,摈弃官本位思想,做到每位主管都有具体工作要做。
2)所有雇员都从底层做起,公司开始时只提供最基层的岗位,让员工熟悉公司,并且愿意同公司成长。福特提到:
人事部门不会因为之前的经历而拒绝一个人,不管他以前在辛辛监狱还是哈佛大学,都是一样的;而且其实我们根本不问应聘者是从哪个院校毕业的。我们所要求的便是他踏实肯干。
当工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便会想法设法更好更专业的完成工作,福特提到了不会说英语的波兰移民工人对生产的改进,这种自发的对生产的改进,节约了人力物力,最终受益的还是工厂。
我们生产中取得的所有专业化进展,都要归功于工人们。我想,只要工人们不受阻碍,也清楚自己的工作是提供服务,他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哪怕微不足道。
第七章:人性化管理保证超级工作效率
福特汽车为了残障人士创造工作机会,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调研,对不同的人群,比如肢体残障,盲人,都让他们各得其所,同正常人一样,干作为个体能胜任有余的工作,获取合理的报酬,而不是仅仅出于怜悯的救济。
另外,为了避免事故而规划工厂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人性化。最后一句结语:
工业发展是不该以人命为代价的。
第八章:率先实行最低工资制,提高购买力,扩大市场
靠管理来经营企业,例如,声称自己“按行业普遍标准支付工资”,是行不通的,就好像不会有人说,“跟别人的产品相比,我的商品既不质优,也不价廉。”
开篇的这句话,确实一针见血,指出了平庸者之所以平庸的原因。
关于劳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相依相生的,现在的人们对此观点都不会有疑问。然而联想我们受到的教育——阶级对立、万恶的资本主义—-殊可叹亦!
资本家或劳动者若分成两派,相互对立,实在是愚钝至极,双方本互为合作者,如果针锋相对,损害的知识组织的利益,而他们本应双双受益。
谈论废除工资制度,建立公有制,全然无济于事。只有在工资制度下,才可以按劳分配。废除这一制度,则会滋生普遍的不公平,完善这一制度,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公正。
工资是员工的关心所在,那作为企业,对工资的计算和方法认真些,再人性些,充分考虑员工的家庭情况——比如养老及妻子不上班的情况,亦要考虑养老问题,不至于让员工老无所依。今天,虽然有着先进的薪酬系统和社保体系,然而,有良知真正关心员工的企业又有多少呢?这就是差距。
但如果在员工领工资是,发现辛劳工作得到了汇报,这证明了更努力工作就又更高的工作,那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企业的成败取决于自己,个人的得失也取决于企业。
如果你期望工人投入时间与精力好好公正,那就稳定他的工作。
工资制度的合理化,保证了人员稳定,促进了企业发展。
第九章:生产普通消费者也能买得起的产品
书中论述的福特公司的成长经历,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福特能度过历次经济危机,成为屹立百年的老店,我们从中可以一窥端倪,那就是:脚踏实地。
公司如此,社会何尝不是,哪些标榜盛世的国人尤其是主事者,应该反思下面这段话:
进步并不是靠做做噱头就可以产生的,发展的每一步都该走得审慎。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以繁荣来说,一个真正繁荣的时代,大多数人都能通过正当手段得其所需,过上全面舒适的生活,一个时代的繁荣与否,要看大多数人的舒适程度,而不是看企业主账户余额多少。企业主的作用,就是为这舒适献一份里。他像社会的工具,只有他讲自己的企业经营好,向大众提供质量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的产品,按工作付给员工越来越高的薪水,他才是服务了社会。
第十章:不断降价,反而获得更多利润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冲压的一道工序中,会切下6英寸的圆铁片,这些本来是废料,但是福特的员工对这种良妃感到焦虑,通过实验,他们吧这些废料作为大小形状想到的散热器盖利用起来。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福特对整个可再生的生产循环系统的合理规划,比如木材加工厂的木屑送我发电厂做燃料。这种成本的降低时降价的基础。
对于人们生产过剩的担忧,工业化高效带人工劳动失业的指责,福特认为这纯属杞人忧天。
生产的增多意味着人们可以买多件这样的商品,为生活带来改观。而工业化高效将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因为铁路的发展,驿站马车夫没有了工作,难道为了保住他们的饭碗,就不发展铁路?难道驿马车夫的人数多于铁路工人?
第十一章:每一次降价都意味着扩大潜在客户群
企业应保持充足的流动资金,不要与银行及金融投机者打太多交道,不要让放贷款的银行家控制了你的企业。
福特举了一个事例:在一次巨额的债务面前,通过盘活企业自身,减少内部浪费,加速商品流通并产生利润,这样让银行的介入和外界的破产谣言无计可施。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自考我们所取得的傲人成果,而是为了指出,企业可以不通过贷款,而通过在自身发掘资源来筹得资金。同时,我也希望能引发人们思考:我们是否应该以支付利息的形式借贷?这样是否让银行家不劳而获,过得太安逸了?
让我明确声明:我对银行家的反对与其个人毫无关系。就本身而言,我并不反对银行家,我们非常需要精通金融且见解深刻的人才。没有银行的存在,世界也难以发展下去。我们都需要钱,需要信贷,否则也无从交换劳动成果。我们都需要资本,否则生产便无从谈起。但目前的银行业和信贷是否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就很值得商榷了。
联想到当下中国企业资金与银行贷款的PK,高额利息导致投机贪腐,实业难做的残酷现实,这的确是个值得所有人反思,并且有所警惕的。
第十二章:拖拉机的原则也一样:再次回归产品的本质
福特森拖拉机的发展及对对农业机械化的真知灼见。
1)所谓产业,比如粮食产业,是建立在供给充足的基础上的
2)农产品的就地深加工,减少浪费,增加产值,对现在农业为主的地区,依然有启发。
为什么一头特克萨斯农场饲养的牛,要被拉到芝加哥屠宰,再供应到波士顿的市场上呢?
第十三章:企业应致力于改善生活

过分节俭也是一种浪费,他白白浪费了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活力。浪费者分两种:一种是生活放纵,大肆挥霍的消费者,另一种是懒惰者,拥物而不致用,任其破败。过于严苛的节俭者,便有可能归于后一类。

我不否认福特这段话是出于自己买汽车的商业目的,这种消费主义的论述显然有悖于他的同胞梭罗(《瓦尔登湖》的作者)的自然主义,但是无论如何,这句话还是又一定的道理,毕竟年轻人应该是有激情和活力的。
即便在那个年代,人们也会觉得室内或者说城市工作禁锢身心,对此,福特提出了工农结合的方法,农闲时打工,忙时务农,这跟现在的农民工有很多类似之处。

如今许多社会动荡,都源自狭隘、偏激的观点。如果我们的工作能更加多样化,看到生活的多面性,认识到事物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那我们便能做到更为公平公正。在广阔的天空下工作一段时间,会使人获益良多。

对于商人和敛财,福特提到:
资金若不持续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无异与废纸。资金的最大用处并非创造更多利润,而是改善生活提供服务。

第十四章:真正的慈善事业能自负盈亏
慈善的目的是什么?扶危救困。去援助食不果腹的人,固然好,但是,也许有更好的办法,比如,让饥饿从我们身边消失。这是透过现象找本质的思考方法。在本章中,福特列举了自己对监狱、学校和医院的改造建议。其中后门两种是他践行的。
关于监狱,福特认为,关押惩罚犯人不应加重社会负担,而应该让囚犯通过劳动,能够养活自己或他的家庭,前者可以理解,但是后者,却是被人们忽略的,在我看来,却是很有必要的。
亨利福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实践则让当今的中国教育汗颜。
1)结合实际的学习,而不是纸上谈兵
2)尊重学生的性情,福特列举了打架事件的引导:给争斗双方拳击手套让他们光明正大的打一架,而后不准再纠缠,这样做反而让孩子们更好的合作和交流。
他们对于年轻一代的培养,你在我这里学习东西,有报酬,反而比去工作更能减轻家里负担,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走留自便。

对这些孩子我们没有任何硬性规定,他们靠自己挣了钱,不欠任何人的。

也让当今哪些血汗工厂的所谓“人性化管理”相形见绌,这就是伟大企业的高明之处。
福特对于医院的改造,尤其是在医生诊断问题上,不妄下结论,让多个医师独立参与,这种谨慎确保万无一失的态度和作法让人敬佩。
最好的慈善是让每一个个体都自立自强。

第十五章:将企业的原则应用于铁路:同样可以降价并服务更多人
福特通过购买运营自己的专线铁路,揭示了行业人浮于事的弊端。
在交通物流上,人为造成的无端浪费,实在是一颗社会的毒瘤。
中国当今的高速公路收费体质和铁道运输正是如此。
第十六章:广交良友,获益甚多
福特回顾了与爱迪生、约翰-巴勒斯的交往点滴,与智者为伍,你将收获更多。
福特本人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当然他也做过军火商),资助调停一战,这也许有中立政策的影子,但毕竟:

胜者在进攻中,败者在顽抗中,都消耗了自己,光荣,耻辱,可谁也未从那场战争中获得好处。

一个企业家最不能缺乏的气质就是向善。
在本章中,提到了让世界更美好的方法:非洲学会种植棉花,俄国自造农具,让中国自给自足。

后记:我们的优势便是我们没有先例
“知识经验–实践做事—独立思考”是三角形的三点,通过这样,个人不断成长,企业不断更新,社会不断进步。
全书以圣经上的一句话结尾:

凭借信念,我们承托全部希冀,凭借信念,我们求索于茫茫未知世界。

福特的自传付梓与1922年,讲的也是20世纪初的故事,此间福特汽车从白手起家到如日中天,美国也不断内修外练,为大国崛起进行着必要的积淀。掩卷沉思,感觉当下的中国,却跟那个年代的美国有几多相似。遗憾的是:100多年前,中国兵荒马乱,内忧外患。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很多地方,比如商业文明,比如管理,比如体质,居然还跟当初的美国有差距,并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福特先生的经验和实践,值得研读、学习、运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