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十年间

引子

2001年9月13日,多云间小雨,农历七月廿六。

晨曦初现,初秋乍冷,我的惺忪很快被村里的大喇叭驱散,早间新闻播报:全国的党员同志们在热烈地学习三个代表,美国纽约的世贸大厦被飞机撞塌了,但是原因扑朔迷离—-这些消息固然关乎宏旨,但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嵩山山脉脚下的小山村,显然没有人关注和探讨,大家都在忙活着地里的庄稼。于我而言,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启程去郑州,上学报到,开始新的生活。

家里一片忙碌,妈一早就起来收拾,为爸和我装点行李。我们带了被褥,还有三千块钱学费(但是并不够当年四千多的学费)——为了保证绝对安全,这笔巨款被缝在妈了我贴身的口袋了。另外,我还带了几本书,包括一本1970年代出版的关于青年成长的励志书,和一本盗版的《中国新诗鉴赏辞典》。

拖拉机突突的冒着黑烟在路上颠簸,我扶着装着鼓囊行李的化肥编织袋,路边是我熟悉的田野,鸟儿停在电线上探着脑袋,不时的叽叽喳喳,像是道别,让我的心里更充满了忐忑。要到陌生和繁华的地方,这对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村男孩来说,多少是一个挑战,要知道,十几年里,我大部分时间的生活半径不超过十五公里。为了适应“大城市”的生活,妈建议我留个偏分的发型——但是很遗憾,因为短发蓄的时间比较短,这看起来非常滑稽,另外我也不习惯穿皮鞋,脚哏得慌。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这是大部分中学老师的评价,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兴奋和期待,毕竟这是一个告别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老子,然后做个体面的“公家人”(城里人)的机会。

彼时交通并不发达,我们先坐拖拉机,一路颠簸到乡上,然后搭到破烂的小巴到登封县城,再坐闷热的中巴,经新密,到郑州。

进城!

学习与成长

当我坐在拖拉机上沉思的时候,我曾想过未来也许要写点文字来回顾。但是这个想法因为很多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被搁置了——如今我终于打算写点什么了,现在是公元2011年,距当初的那个念头已经十年。

我虽然喜欢写作——究其原因是小时候我的作文曾被很多次当做范文念过,认可会带来成就感。我曾一度立志做个如路遥那样的作家或者艾青那样的诗人。但是十年光阴的历练,让我彻底放弃了作为一个文学青年的念头,甚至连热爱都算不上了。基于这个原因,我很少写什么公开的文字,至于虚拟的网络空间,更是诚恐诚惶。——网络日志更别提,什么都没写过,QQ发了唯一一条留言者,后来成了我的老婆。

回到进城现场,在喧杂的郑州火车站,我们好不容易挤上了一辆102路电车,开往我的大学。但是因为乡下人没到过大地方,加上郑州一直在修路,我们多坐了一站,只好走回来,雨越下越大,把全身都淋湿了。终于到了学校,我在漫不经心的目光里,仪式般的昂首挺胸经过了大门口,任凭雨水夹杂汗珠从脸上流下——当然这个刻意的举动也只有我自己知道了,事后看来也是自卑者掩盖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多亏有热心的同学接待,我们得以办妥除了学费外的一切,铺了床铺,安顿好我之后,父亲当天就返回了。

于是我便开始了新的一页,当时虽然是世纪之交,生活还是很循常习故和节奏缓慢的,宿舍是五十年代的苏联援华风格的瓦房建筑。同学来自河南、山东、广东,除了口音不同,其他的没什么差异。上课的时候,大家便一本正经的坐在那里混学分或者捣鼓别的事儿,闲暇的时候,人们便三五成群的出去逛街转悠。攀比和胡搞的人有,但是并不多,有想法抱负的基本人没有。整体上很单纯的一群人,大家好像也没什么压力,年少轻狂,快乐时光。

最初的好奇和新鲜过后,一切平淡,正如到现在还一直一来闲的发慌的学生们一样——我承认我的大学生涯毫无出彩之处,甚至可以说沉闷无聊。从表面看确实如此,我既没有参加什么社团活动,也无可以谈的来的同学朋友,除了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和电教室上网,再无其他爱好。但是就是在这些简单的生活中,我学会了适应孤独,怎么自我控制,以及最重要的一点:自我学习的能力。从长远来讲,这些经历反而使我更加充实。

也许是作为农人的习惯,我并不经常(喜欢)睡懒觉和逃课,但是问题就来了,如何打发多余的时间?

那时候中国加入WTO没几年,无论是学校的应试教育,还是社会上舆论导向,都在全民学英语。于是我便想,自己也许可以试着学些英语,弄个四六级的证书,也算上没白上学。当然有人也许会问你们难道没学业吗?答案就是思想政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装潢艺术设计课程(已经非常陈旧过时了),后者除了基础知识,其技术和工艺即将被计算机和新技术淘汰。

关于突破英语,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中学时,有一次上讲台上默写课文中的十个单词,结果是十个单词我全写错了,还记得当时英语老师当时的话:恭喜杨同学创造了记录,鸭蛋!然后便是下面同学以一阵哄笑。——这自然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却使我更反感填鸭式的英语教育。作为一个假想的反击,我应该给那些嘲笑我的人一点color see see,让它们不能小瞧我。我给自己制定了目标,考取英语四级——这在当时是一个疯狂的决定,要知道,我当年的高考英语成绩是58分,并且满分是150分。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同学,文化课尤其是英语非常烂,我也没有这样的环境。但是,认准的事情就要去做,并且决定的事情就要做出点结果来。

接下来便是艰苦卓绝的“战斗”,代号被我命以Golden Age(源于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吧)我甚至规定了不同时间点的方案,第一波、第二波、攻坚、冲刺。这的确很像雄心勃勃的战斗,当然这种偏执的行为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就跟骑士堂吉诃德骑马攻击风车一样。那段时间我是狂热的,借来了厚厚的自学英语,一点点啃单词和自学。天天跑往阅览室看英语资料,并摘抄满了几个笔记本。我甚至跑到了教室住,为了CCTV9(现在已经变成了纪录片频道,当时是英语频道)——这应该感谢那帮家伙晚上从来不自习的。我也听听准时听VOA Special English、赖世雄教你学英语、《空中英语教师》(这本杂志我一直有买),感谢这些陌生而熟悉的老师们,以及他们更先进科学的教学方式。我的日记是用英语写的,如果看到包装袋上的英文和街上的标识,我也会认真的研究下,更不可思议的是,有时候做梦也是学英语。

但是很遗憾,02年我考了57分,差三分及格。

那种巨大的失望让我无所适从,好在我在父亲的训斥中又重新上路了,第二次,我顺利考过了CET4,听力居然满分!在我校我系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壮举呢。

很欣慰自己当初这个明智的决定,让我在后来受益匪浅,当我在外国人交流沟通时,我表现出了足够的自信,这种自信反过来让我赢得认可。我也可以无障碍的阅读必要的英文资料——这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里面有着自己缺乏的先进技术或者不一样的智慧。必须承认,比起那些专业人士,我仍是个菜鸟,英语拼写仍然会写错,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大问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英语只是一种语言文字工具,工具是被人们使用,用来交流和消除文化鸿沟的。在当下,学习英语的意义在于:你的视野和认知层面会更加开阔,这些对于寒门子弟来讲弥足珍贵。

这种集中精力专注一件事,战斗式的攻坚习惯后来被我运用到日语和计算机的考证学习中,并且保留下来。而这种结果导向的行事风格,也影响我至今。

如果不是家庭贫穷无学费,以我的笨方法,对付应试教育,也许可以考得更高,走的更远,比如考研之类。但是那又如何呢,知识是用来使用和创造价值的,绝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来证明什么。

2003年,耳闻目睹计算机技能对于工作的必要性,我说服父母,把学费(借来的钱)用来买了一台电脑。当时正赶上非典,人心惶惶,我因为欠交学费天天被校方逼债追逃,可以说狼狈至极。幸亏这台电脑,让我沉下心来,自学了不少东西。我学的都是比较广泛的,比如平面设计(Photoshop、coreldraw)、排版印刷(pagemaker, freehand)、影视合成(premiere、aftereffect)、3D动画(3DMax)、多媒体开发(director、autherware)、micromedia系列的网页三剑客(firework、dreamweaver、flash)。而方法则是灵活的,网络论坛和帮助文件成了我的主要工具。我抛弃了常规的学校教育的僵化,综合的学习计算机技能,注重实际运用,并且乐此不疲。很确切的一点是,上述软件我都实际的使用并做出过可用的作品。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天天一早骑车去网吧包早市,下载收集素材,然后回来在小黑屋里,做一张多媒体光盘:《中国书画名家鉴赏集》。

好学近乎知,我是一个天资愚钝的人,接受的教育也低,所以一有学习知识的机会,我是打心眼里认真对待的。在学校,我想办法争取到了勤工俭学的岗位——这得感谢那些和蔼的老师和友善的同学的帮助。校园里扫地和图书馆整理图书,前者工资高点,我还是选择了在图书馆打工,这样就可以博览群书了,好不夸张的说,当时我的阅读量和学习时间占有绝对的优势。当然在互联网时代,那些鱼龙混杂的信息,则需要判断的辨别和吸收。

实用英语、计算机能力以及必要的美术专业素养,为我此后步入工作打下了基础。

工作与追求

关于工作,可以说一言难尽。既然是总结,有必要在此简单的回顾一下。

03年底,我从学校跑了出来,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专心研究多媒体技术。当时的情况非常窘迫,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煮点清汤面条(挂面+蒜苗+醋),勉强果腹不挨饿。没有燃气了,就把房东的废家具当木材烧火做饭。钱也慢慢花光了,工作却没着落,想着父母辛苦劳作,弟妹节衣缩食,全家供我上学,到头来什么也不是,至耻莫过于此——如今的大学教育不依旧如此吗?哎,不说也罢。

04年过罢春节,和在河北邢台上学的同村好友延峰来到郑州,我想找一份多媒体工程师的工作,但是毕竟郑州学这个、干这个、用这个的太少了,或者说根本就是冷门,无奈之下,于是只好找到了一份給影楼修图的工作,月薪好像是500元左右。招的都是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作为PS修图工,工作条件很差,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月休两天。不过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此处乃是一个看守所的领导开的副业,也许它们把这间垄断了郑州影楼出片的“大公司”真当做看守所了。即便是这样的条件下,我仍然发挥与众不同,比如别人用PS修图,我确说服做flash MV(即将照片做成一段flash展示动画并配上音乐)。

期间我一直没忘记自己的多媒体梦,当时我的QQ签名都是:多媒体,我的光荣与梦想。也许自己总是剑走偏锋,正如给自己取的网名:剑鱼,崇尚孤寂的游弋。我在网上发布一篇名为“郑州、一言难尽多媒体”的帖子,作为一个“资深”从业者,抱怨郑州的行业环境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哎,有谁理解一个年轻人对一份事业的执着呢?当时我20岁出头,雄心勃勃,嘴上挂着西部牛仔自我奋斗的格言:Young Man,be Ambitions.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帮部队院校的老师做了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得了全军二等奖(据她讲一等奖内定,是不可能的了),当他们来送报酬的时候,我只收了一半的钱,咱的淳朴精神让解放军感念了许久呢。

04年夏,郑州的一家在居民楼里的工作室,通过前文提到网上的帖子,找到了我,要做一个学校的毕业留念光盘(收集所有的毕业生资料,做成一张纪念多媒体光盘),这对我当然是小Case,也正是我热爱的事业,于是我二话不说愉快的答应了。当时全身心的扑在上面,可谓疯狂,根本也不在乎休息什么的——所以刚毕业的学生对于工作的热情真的不可低估。但是这个活很快就干完了,闲着混日子自然钱途无望,于是是我就“不辞而别”了。

04年底来到宁波,来之前我也已经找好了工作,有熟人在此,不过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忐忑可想而知。这次是做招标展示用的多媒体,用Director.大部分是给领导汇报用的。无论如何,还要感谢当时的头儿,现已事业有成的安徽的刘兄。还记得那年冬天奇冷,下班后我裹紧单衣,迎着风雪,买一瓶低度的白酒取暖壮胆,穿过繁华都市广场和月湖公园边的幽静小道,在路边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正是:难忘那年牛肉面,风雪甬城夜归人。

考虑到宁波哪里待着太仰人鼻息,公司并不是做多媒体的而是做建筑设计的,太边缘化和受人冷眼,而且,公司压根就是把我当做的跑腿送图纸的小弟,毫无前途可言,这显然不地道。加之离家的孩子,生活实在是难。于是05年又回到了郑州,还是那家工作室,因为又要学校新一季的毕业留念的光盘,不过当05届毕业生离校的时候,我也离开了——因为又没有活儿干了。工作几经起伏,痛定思痛之后,我意识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单机类型的的交互多媒体已经式微衰落,运用和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是时候突破了。于是便彻底放弃了多媒体,转而将工作的重点进入互联网行业。向来虽然此间二三年收获平平,但在也学习了很多IT应用领域综合性的东西,当然也不单单是技术了。我也结识了一些朋友——还记得跟这些家伙光着膀子喝酒吃路边小吃的情形,时光荏苒,年轻不再,不过时光让这些家伙更加厉害了,现在都混得不错了呢。

05年加入北京某科技公司,正式进入互联网领域。对于互联网技术和运用,我还是非常的痴迷和在行的,有据可查的作品可以上溯到02年用frontpage作的个人主页。在这家致力于农业信息化和移动SP的公司,我从头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和磨练,比如刚到公司,就坐半天公交,遵循老板的派遣去买桌椅设备,并且使劲砍价。身兼数职,从公司logo,文案到名片,形象墙,不遗余力,策划和设计网站的每一个功能细节(山寨CCTV的风格),并且不惜跟团队争吵——可谓主人翁精神。在这里,我认识了Java牛人老张,我们至今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程序开发的接触和合作,让我也浸染了严谨和细致的做风。

06年初,看到了连续几起特大煤矿安全事故,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人,此时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我便希望创办一个关注煤矿矿难事故的网站平台,我甚至给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写了一封求助信以得到他们的资助,他们婉拒了,我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书生意气,也许是“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 naive!”。于是我便创办了另外一个公益网站:NOIAD( no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预防戒除网瘾在线(www.noiad.com ),这个显然是可以的,因为既没有商业目的,也没有批评和影射什么,网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不少热心人士关注(大河报曾有过报道,另外一个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拍过专题纪录片),相信也有不少沉迷网络的孩子获益,我本人亦从期间学习到了很多站长必备的知识和经验教训。NOIAD网站为后来的很多所谓“戒除网瘾”学校机构所抄袭,这是后话。

06年来的上海,开始沪漂的生涯。要知道,在大上海这样人才济济的地方,我的学历和水平实在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并且我亲眼所见那些呆在这里不多久便因工作无望,又打道回府的事例。然而我依旧坚持着,顶着炎炎烈日,找了半月工作,每天忍着剧烈的腰疼,在1号线外环路地铁站奔向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频繁面试(平均一天1.5家),总无回音。就在快要失望的时候,接到了一家外企的offer,。他们评估我的网页设计技能足够,简单的英语和日语能力也刚好合适,并且具有公益精神。为了对招我进来的主管表示感激,便有了一个很有戏剧性的细节,每天下班,我都会他打同样招呼,直到后来他离职。作为一个基层员工,我的友善、真诚和人情味,赢得了公司同事对于我这个乡下人的接纳和赞许。在这里,我一呆便是三年,在这里,我学会和成长了很多,比如团队沟通,英语能力,流程化管理,国际化视野。可以毫不夸张说,上海的这段外企经历对我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从我的老板——一个聪明温谦的加拿大人哪里,我意识的工作中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并且不断要求自己更加专业,以赢得别人(客户和同事)的信任和对工作从容的掌控。我也认识了很多Nice的伙伴们,包括一些老外,关系融洽,其乐融融。

08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所在外企的资金链断裂,我也因为大面积的裁员失业了。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份不安分现实的心,天天怀着创业的梦想睡去。在我的床头放了无数的小纸片,我把一些想法写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厚厚的一沓。藉失业在家契机,我有了创业的想法,尝试了几个web2.0项目:

爱文言 iwenyan.com 用文言文记录E时代 文言主题的群写平台——古汉语高手集散地,我希望借助社会的力量,弘扬光大我们优美的文言文和传统文化。在《周末画报》和广东凉茶博物馆,会看到紫云居士(也就是鄙人)受邀写的文言文稿
爱容颜 irongyan.com 分享知识digg 目前暂无进展
中不中 zhongbuzhong.com 河南生活服务网,点评和优惠主题 目前暂无进展
剑鱼空间 swordfishspace.com 我的官方英文站,后来居然有波兰的一家看到公司找上我做活
与此同时,我也承接了一些外包的工作(网页设计和UI界面),操着走私军火的心,赚得买不上一平卫生间的钱。总之那是一段类似于 03年底小黑屋的经历,有烦恼有激昂有快乐有苦闷——也许生活就是如此吧。创业的结果,自然是毫无结果。ad:如果有朋友感兴趣我的创业,我也乐意讨教和学习。

08年晚些时候,我寻思着应该再找一份工作糊口了。因为有社区开发和运营方面的经验,我收到四川阳哥的真诚邀请,受雇于一家软件公司做互联网项目,这家公司虽然很强盛,但是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明争暗斗的气氛让我如履薄冰。我在这里待了一年,感谢主管的信任和栽培,感谢我的两个小兄弟,我学会了从技术设计向管理转变,以及在复杂的大公司环境下生存的经验和智慧。此时的我,虽然还做前端和设计,但已经侧重于IT项目管理和互联网产品开发运营。

09年秋结束在外的漂泊流浪生活,回到郑州,买房结婚。

10年进入一家北京培训机构在郑州的公司,还是做互联网项目,职位是产品经理,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组织协调者,同时也是一个战斗参与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去取得最大可能的成效,并且做出一些建设性的东西,譬如二战中的别动队,快速灵活高效。很欣慰我在这里的建议和方案被采纳,我提出的打通所有功能,统一会员中心,“整合”的思路被采纳并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团队的朋友也都很好,中午伙计们一起,浩浩荡荡出去吃饭的情景仿佛昨日。遗憾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公司变动,大家各奔东西,做“鸟兽散”(这种自嘲相信那些幽默顽皮的家伙会欣欣然接受)。

11年,已为人父的我,压力变得异常大,过罢春节,我顺利找到了一份工作,做电子商务,在西开发区上班,每天骑车电动车,从城南到北,灰头土脸。创业公司,工作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辛苦自不待言—-而身上的工作燥气也慢慢褪去,在IT领域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惟其如此,方能从容掌控和应对。

我的流水账般的文字背后,是无数是汗水和疲劳,合作与独行、兴奋与愤怒,期望与失望 。当然,最最多的,还是平常日子的付出。关于工作,说到底:务实不乏灵活和创新,勤奋佐以天资和运气,这是工作成功的秘诀,也是基业长青的法宝。

生活与感悟

当我还是个乡村男孩,有一次和奶奶去地里薅草,回来的路上,我固执的牵着奶奶的手走另外一条小路,奶奶依了她疼爱的孙子,但是很奇怪我为什么舍近求远。走出很远后,我告诉奶奶,因为那边一片油菜花田,如果我们走那条近路,我怕奶奶去薅了油菜苗回来添锅下面条。——这件事情我没有任何印象,是奶奶告诉我的,她也常常以此为例,夸赞俺家飞儿(我的小名)仁义,这是我至今得到的最高赞誉,多年以来,这两字犹如,深深烙入我的内心深处,让我珍惜和践行,鼓励我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并让我的亲人和朋友引以为傲。

回顾十年间我的生活,虽然表面变化了很多,其实态度和理念并无太多变化,我是一个很含蓄的人,不善表达,办事也不会有太多心机,对人讲实在,做事不空谈。同时也保持着农民的特色:忍耐、勤奋和朴素。

十年间的变迁,最需要的是感恩。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感谢我的外公,他教会我坚韧,感谢我的爷爷,他教会我勇敢,感谢我的奶奶,她教会我善良。感谢一直陪伴我左右的人们。感谢父母把我送入城市,开始我人生新的一页,如果不是他们,我也许在另外的轨迹上,比如下煤窑或者打零工。感谢我的妻子,默默的守候在我的身边,操持这我的小家,坦然接收清贫和劳累的生活。感谢我的女儿,她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感谢妹妹弟弟的付出,虽然我这个大哥总是很沉默。感谢我的亲戚朋友,他们无私的帮助,慷慨的付出让我有了前行动力。感谢我的同事和伙伴们,他们对我的平和与友善,支持与鼓励,包容与批评,总能让我踏实从容。也要感谢善良的陌生人报以的帮助,让我学习和践行优秀的品质,规避错误,臻于至善。——我还记得在郑州火车站,带着巨多的行李,在焦虑的寻车过程中,一个热心的大哥说刚好可以帮我运送,坐到他的面包车上的时候,我和老婆有点紧张和不信任,但是人家还是把我们送到了家门口,什么也没接受,留下傻傻站在楼前的我们,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普通的单位司机,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到一个背负职责的成人,为人处事的时候,我自知还有很多欠缺不足之处,也为此辜负了一些关心我的家人朋友。十年间,我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外公、爷爷、奶奶,他们曾经那么呵护和关心我的成长,如今,还没享一点福,就静静的离去,哎,子欲养而亲不在,伤心难过至极。而生活的变迁,时光荏苒,又有谁能改变呢?也许,只有认真的过好现在,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力行近乎仁,平日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对于家人多些关心和呵护,对于朋友、同事,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要报以友善和关切。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于动物伙伴,都好好的去珍惜。我想,这也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和和幸福。

光荣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身体的健康和家庭的和睦。其次才是事业成功,声名显赫。 梦想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凡事挑战最大的可能性,做到极致。 更重要的则是:领悟光荣的含义,实践梦想的真谛,这个空间和过程。

这就是我的生活,简单平凡,以至于无以下笔,当然背后,是太多太多无以言语的魅力和变迁。关于生活,引用维克多雨果的一段话: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生活,就是有正义感、有真理、有理智,就是始终不渝、诚实不欺、表里如一、心智纯正,并且对权利与义务同等重视。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生活,就是理智。

故乡与异乡

有一天在扬州的古籍书店翻书,看到《颜氏家训》的古版,遒劲的楷书,配以古朴的插画,优美的文字,通篇读来,立刻被吸引住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是多么熟悉和亲切的情形啊,我眼前浮现小时候,爷爷早起开门,打扫院子,到黄昏上门,木栓咯矶的声响悠在耳畔,而那些待人处世的道理,也会融入到平凡生活的耳濡目染中,伴我慢慢长大。如今,人去屋空,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在钢筋水泥的高处,再也没有公鸡喔喔叫,不用洒扫庭院,不在既昏边息,我已忘记了乡村耕作的手艺,失去了自然的体魄,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更多的是彷徨和焦虑。

如今,我已在郑州安家,这座古老中原的城市,努力追赶着现代化的潮流,并且不断标榜以各种骇人的名号,每天都有新的变化,也不断的涌入如我这样的农民工,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追逐自己的光荣和梦想。如果说十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还在修路,哦,也许自从冯玉祥主政郑县以来,就没消停过。

然而我却常常怀念小时候的农村故乡。虽然条件艰苦,毕竟无忧无虑,且与大自然为伴,健康自然。小时候喜欢躺在房顶上看蓝天白云,或者在夏夜漫天繁星,想象更大的时空,任由思绪天马行空的蔓延。那时候对外面的时间充满了憧憬向往。

内心深处,我渴望游走四方。十年间,一个人转过不少名胜之所:大气滂湃的京城、时尚奢华的上海、海上明珠般的舟山、旖旎的厦门,富饶的苏杭、闲适的扬州镇江、 古色古香的绍兴、醉人的太湖无锡—-但是最难忘的,还是06年夏天,一个人横穿家乡中灵山的壮举。那是我小时候奶奶曾烧香请愿,有着庇护一方神灵的山,有着山花烂漫,层林叠嶂,却也默默无闻。多年以后,我回到那里,穿上布鞋,背着干粮,带着相机和音乐,一个人穿过田野和河流,沿着崎岖的山路默默行走天地之间,那是种身心放松的感觉,快乐和忧郁都被那静谧安详的大山所包含。我花了半天时间,攀登山顶。稍事休息之后,没有沿原路返回,而是选择另外一条人迹罕至的羊肠小路。这条废弃许久的山路跨越几座山峰的山顶,然后陡然落于我家的后山脚下,而我之前从未涉足登顶。这是个充满危险和未知的旅程,我依然坚决的进发了。穿过密布丛生的荆棘林,滑过干枯松软的草甸,有时候不得不趴下过乱树杂枝,还要抓住陡峭的山壁探身和跳跃,间隙大的地方,如果不慎失足,断无生机,另外我还得提防一些动物,比如狼和蛇。虽然此行不是刻意为之,但也毫无准备,在手机没有信号,饮水喝光,日影西斜的时候,也几度犹豫,想返回到熟悉的地方。然而还是不愿对前面的风景止步,我只是希望挑战和证明一下自己,得知我幸,失之殊憾。我的决心最终战胜了退缩,于是便一直在前进的路上。在路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色,那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自然的苍劲和辽阔,让人心生豪迈。我拿出来随身携带的古籍,大声朗诵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据传此诗是李白在嵩山颍阳界寻道登山时写下的,哦,也许就在千年前的此处此景,我多么希望穿越时空,一睹诗仙尊容,共饮圣贤寂寞,同销万古愁怅,这种感觉在那个下午,被风吹过的夏天,强烈而又生动。遐想之外,登高望远,高歌抒怀,也的确让人心旷神怡。下山到家后,我已累的几近虚脱,但是却很开心,在熟悉的地方开始不一样的冒险尝试,发现新的乐趣,这也许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吧。

我是一个非常具有乡土情结的人,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喜欢乡村音乐,在那清新的旋律中,体会简单自然的快乐。也希望生活的简单纯粹点,对于繁华带来的焦虑,物质带来的压力,感到困惑和忿然。我记得小时候在乡村,好像填饱肚子,快乐自然就来了。然而最不需要努力获得的就是年轮,曾经幼稚的八零后也慢慢长大奔三。城市化的进程不容人们思考太多,对于工业化带来的破坏我们更多的是袖手旁观。十年而过,我的心智在成长,对于故乡的渐行渐远,几多感慨,更多无奈。而历经变迁,我也渐渐明白,那种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更是只存在与类似陶渊明的诗歌文章,或者瓦尔登湖畔梭罗的小木屋里。真正的宁静逍遥,也许是老庄那种存乎于心的,自己身在“都市江湖”,心却根本没有走远。

心安处即故乡。

尾声

2011年夏,是进城十年之际,我带着老婆孩子回了一趟老家。晨曦初现的时候,村里的大喇叭依旧叫了起来,播报早间新闻广播:全国的党员同志们在热烈地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本·拉登——那个谋划袭击纽约世贸大厦的家伙,被美国毙了—- 这些关乎宏旨的事情,嗯—-

对于普通如我这般的人来说,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务实的生活,睿智的思索。

努力赚钱、与人和睦、修身养家、读书思考,追求更有品质的下一个十年….

谨以此文献给女儿一周岁,爱你的爸爸。

2011年9月29号 郑州

www.yanghaining.com

本文有3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