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经理的沉思录。应努力虚心,勿腐儒之见。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勉之!

互联网产品KPI

应根据产品情况而定,如电商的订单转化率,社区的用户活跃度,网游的付费率。

留言&评论

杂谈大众桑塔纳轿车

我不是汽车迷,对于众多汽车的品牌、参数和文化也属于傍观者半吊子。不过说起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特别是其经典的桑塔纳2000,还是有不少话要说——相信这些思考对于启迪我的工作,特别是产品领域有很大帮助。

首先,分享一段视频,在网上发现的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的使用和维护宣传片,制作精良、简洁明了,一直对这种视频偏爱有加,可以说正是吻合实用至上的原则吧。

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官方教程

桑塔纳轿车开始于1970年代末的西德大众公司,八十年代初引入中国,从此风扉全国。下面是我了解和感悟的几个细节。

1:我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在《演讲与口才》杂志的扉页上看到其广告: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桑塔纳轿车在商务领域的重点宣传让它迅速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老板的首选座驾。

2:  看某本记录重案要案的书(忘了名字),说是在九十年代,悍匪张君团伙,抢了一辆桑塔纳,爱不释手,最终因为此一线索被抓获归案,也可见其在民间大众的影响和感召力。

3:全国基本上所有的驾校,都是使用桑塔纳车型作为教练车。

如今,这款和我同岁的品牌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最近在报纸《大河报》上看到软文广告“桑塔纳真情访谈系列”,邀请名人比如张明敏、聂卫平诉说桑塔纳轿车的故事,虽说有些勉强(这些人曾坐过桑塔纳轿车),但是却能很好归期人们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桑塔纳即将退市,不过大众依然做广告,不忘借此来推介其最新的品牌,做到这一步,的确算是功成名就了。

一条评论

京东的经验

京东的快速成长令人侧目,当然也伴随着形形色色的议论。最近看《创业家》杂志上《京东为什么不会死》这篇文章,联想到之前看的某些财经杂志上对其他某些电商老板的采访,无非是炫耀成功,吟诗作秀之局。思考这两年京东的崛起和老牌电商的没落,颇多感想。

1: 东哥的商业耐性,人家暂时一两年、两三年、三五年不盈利也要做下去,这是很多创业者少有的魄力。

2:京东的大家风范,傲视群雄,敢于自嘲。

刘强东曾在今年“6·18”当天的微博上说:电商数据作假是行业公开的秘密。随即有人评论:东哥这话骂人还捎上自己,真仗义。

3: 物流体系的重视,自建物流,掌控主动权。

4:细节、细节还是细节,能够把发票纸胶带成本、快递效率计算在内,而不注重那些外在形式的东西。

京东商品入库(包括进入配送站)之前均使用塑料周转箱,物流损失率大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1%)。“再比如胶带的使用,别人用1道我们用0.5道,经 过测试,没有问题。塑料袋怎么用,包装箱怎么用,司机怎么样到站里最快,拿到货怎么分配给配送员,配送员怎么拣选最快路径(比如避开红绿灯多、堵车的路 段,不要经过步行街,尽量不要左转弯),他背包里货物的摆放次序,这里面有大量的知识。很多人认为物流是没有技术的,就是体力活儿,其实它是技术性非常强 的。

5: 控制董事会,自主风范。

2 条评论

简约不再重要

最近在读《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也有很多额外的收获。

目前在设计领域流传“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这样的简约理念,其实未必如此,现在的智能手机一味强调化繁为简,功能菜单的减少,反而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学习成本。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将一切变得尽可能的简单,而不只简单一些”。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思想,即化繁为简是需要技术处理的,否则会事与愿违.

留言&评论

我看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这个PPT(在IE下能看,其他的浏览器请移步http://wenku.baidu.com/view/50b5fb1ac281e53a5802ffe9.html),据说是张小龙在腾讯内部的演讲整理,张小龙自foxmail起家,在QQ邮箱上亮点不少,移动互联网时代又顺势推出微信,被腾讯推崇为产品教父级的人物,网上也有很多人对他仰慕备至(特别是亲企鹅的产品经理)。

我认真的看过了这个PPT,的确很不错,观点都很独特,但是里面的内容很发散跳跃,另外针对腾讯本身IM产品多一点(腾讯的用户量级很大,产品线很长),是为腾讯自己指路的,个人认为有些地方可能不大适合其他的产品和创业公司。不过参考价值还是蛮大的。 继续阅读

留言&评论

略谈产品设计的经济学

最近在读博物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个书名虽然很俗气,但书的内容却是难得的生动有趣,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案例揭示了经济现象的原理和本质。 于是我联想到在互联网领域,严格的说在产品设计领域,那些若隐若现的经济学现象。

      • 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产品最优化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商业化的公司,都是要以最终的盈利为目的的。而公司旗下产品的价值,也肯定是创造收益。在创收的问题上,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的看法不一样,老板的看法和经理的看法不一样,经理的看法和员工的看法不一样,就好比京东商城的用户希望618活动满200减100不坑爹,其老总刘强东希望销售300亿不带忽悠,其图书部门希望百货部门的返券别出bug能买书。所在的情况和理解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所以苛求达成一致是不现实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利益最大化

继续阅读

一条评论

问卷调查的思考及缺陷

时下,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花样百出,调查结果也被很多媒体奉为圭臬,并且对这些数据不加思索的引用,比如我们再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根据XX网的调查,xx%的网友持XX的观点。

可是,这种结果真的那么靠谱吗?

答案是否,没有可能。根据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析,人们接受调查并不意味着承诺,即便承诺某些事情,也未必履行。

最近在看《疯狂实验史》这本书,在《与中国人一路旅行》这一章节中,(具体可见此文)有个生动的诠释,在1930年代,美国人对亚裔人有着巨大的偏见。社会学家拉皮尔随着一对中国夫妇横跨美国(66家旅馆过夜,184家餐厅就餐)的历程(实验)中,除了一家拒绝,却非常顺利甚至得到了非常的礼遇。拉皮尔随后问卷调查这些服务商家(实验中包括的和没有的),得到的结果却惊人的一致:没有人愿同中国人打交道——虽然他们之前表现的很热情。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经历中,这种现象也很常见,比如很多的对日韩的憎恶、对特殊人群的特殊态度(这个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网上甚至形成一种舆论单边倒的,可是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极端的案例呢?

毕竟,在每个调查背后的人,都有着自己的行为。

一条评论

【戏说产品】三国产品的思维导图(by MindManager)

最近闲暇无事,于是重温《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著,不同以往的是,还同时对照读了陈寿的《三国志》。

关于读三国的思索,可以移步这篇文章 英雄的黎明——品读三国演义的创业之道

三国文化日久弥新,这是毫无疑问的,各种影视、游戏、文学经典层出不穷。还记得若干年前,当是正出校门,对于找工作,何去何从很迷茫,然后看到广东某动漫公司出品的三国flash《小兵的故事》,对其新颖幽默的场景记忆犹新,笑过之后,也给懵懂的自己些许启迪和力量。这,大概就是三国的魅力,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三国。 继续阅读

留言&评论

移动互联网思考

目前移动终端的优势是便捷&人性化的内容消费,而生产制造内容则稍显欠缺,大规模生产内容依然要依赖于键盘、鼠标、窗口和文件管理器,而这些正是平板设备坚决要消灭的东西

留言&评论

回顾虚拟空间捣鼓史&转战VPS主机

回顾从2004年以来捣鼓个人网站的经历,最难忘的:可以说是跟空间&服务商打交道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血泪史。
一步一步走过来,大致如下:
1) 最早用花生壳自己做服务器断,但是也只是玩玩,问题多多,浪费的精力时间无计;
2) 2004年,买国内小IDC服务商的30M静态空间,做个人网站,纯HTML打造,成了入职的敲门砖,不想多年后域名被对方绑架;
3) 购买国内无良IDC服务商的ASP空间,宕机和挂马的时间就跟黄金档电视剧插播广告一样,让我恼火却没办法,最可恶的对方居然把我的网站据为己有;
4) 购买国内所谓知名的IDC服务商的LAMP空间,吹嘘的很好听,但是流量却用的很快,接下来准备掏钱吧; 继续阅读

留言&评论